市生态环境局 市城管执法局
(2021年4月30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新闻发布会,这次新闻发布会我局邀请了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周江磊主任参加。
2019年4月,我市成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11+5”试点城市和地区之一,下面我介绍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情况,然后我和周主任回答大家提问。
一、着力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四大体系
在制度体系方面:出台了《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铜陵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铜陵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铜陵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53个。在技术体系方面:铜陵有色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铜冶炼烟灰和铅滤饼中有价金属回收和处理处置技术、阳极泥中稀贵金属回收技术、年替代5万吨水泥低能耗充填胶凝材料矿山应用技术、铜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应用基础研究、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研究和阴极铜工业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制定了《铜冶炼烟灰》企业产品标准,参与起草了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冶炼副产品石膏资源化利用标准》,开展了铜矿伴生战略性金属铼的提取及高价值化利用研究。“大宗铜尾矿规模化增值消纳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被列入2020年科技专项。完成了《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初稿。在市场体系方面构建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废矿物油、危险废物、秸秆等第三方收集处置利用体系。在监管体系方面:将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系统纳入在建的美丽长江生态铜陵协同共治平台开发内容,搭建各类固体废物信息交换平台,推动固体废物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完成18家重点产废企业监控终端安装联网,与121家废矿物油产废企业签订协议,安装智能废油收集终端,已完成96家终端布设,已联网运行44家。推进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批复了首家试点企业。
二、推进三大资源产业协同减废
“我市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印发了《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行方案》《循环经济436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磷石膏堆存量消减补助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列入市级战略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支持范围。通过补链、强链、固链,着力构建铜、硫磷化工、建材三大资源产业循环链,推动产业间协同减废,提高资源充分回收循环利用水平。铜:建成铜矿井下矸石及铜阳极泥、铜砷滤饼、炼铜烟灰、铅滤饼等综合利用项目,铜冶炼渣再选铜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5月建成投产,铜延伸加工含铜炉渣、回收的废杂铜返回铜冶炼系统综合利用,渣选尾矿、水处理中和渣、石膏渣用于生产水泥、建材制品,形成铜产业全产业链减废模式。硫磷化工:硫铁矿选矿尾砂全尾充填站改造项目、综合利用钛白粉企业硫酸亚铁渣生产电池级磷酸铁升级改造项目、磷石膏水洗净化除杂提高磷石膏品质等项目建成投产。探索工业大数据应用,与阿里云合作的工业—环境大脑项目,磷酸生产过程磷转化率平均提升0.79个百分点,可降低磷石膏固废排放约1.3万吨,获得2019年工信部“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在钛白粉生产企业试点废酸点对点利用,年减少成品硫酸使用量7550吨。建材:试点期间,建成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矿山新型充填胶凝材料等重点项目,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尾砂、冶炼废渣综合利用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形成纸面石膏板、水泥缓凝剂、蒸压加气砼砌块(板材)、粉煤灰砖、胶凝材料等系列产品。利用新型水泥干法窑协同处置利用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建成上峰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市政污泥6万吨/年,危废18万吨/年、生活垃圾9万吨/年),可处理危险危废名录23个大类别中的245种小类别的危险废物。枞阳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置一般固废项目(市政污泥4万吨/年、工业无机污泥(含污染土)6万吨/年)将于今年7月建成。此外,试点期间,积极探索矿区生态修复新路径。将废弃露天采坑生态修复与I 类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建设有机结合,在废弃石料采坑建设渗滤液导排收集处理系统、截排水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封场覆土绿化、种植槽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独山废弃露天采坑生态化治理修复工作。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在铜陵相思谷尾砂库成功种植铜草花,建成铜草花主题公园,既解决了尾矿库植被复绿,又让景区更具“铜元素”。《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列入2020年第二批地方推荐标准制定计划并完成初稿编制。
三、一体化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收储
试点期间,把“无废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绿色生产、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收集、利用等环节为重点,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发展畜禽粪污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以回收、处理等环节为重点,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再利用水平。制定出台了《铜陵市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资金管理办法》《铜陵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若干政策》《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方案》。在已建成的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项目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市场化、网络化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站21个,堆放转运点115个,万华无醛生态秸秆板及绿色分布式大家居智造产业园(铜陵)项目、新丰牧业畜禽粪污及秸秆沼气发电工程(年产沼气36.5万立方米,年发电45.17万度,生产固体沼肥2300吨)建成投运,枞阳海螺建成全国第一套生物质替代燃料装置(年消化秸秆15万吨)。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无废农场”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秸秆打捆机60余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3.1万吨,黄取饲料化0.42万吨,工业原料、能源化0.11万吨;建成5.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撒施有机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70%以上,建成农业废弃物回收池17个,4个集中点收储点,23个临时点收储点,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利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33%、90.77%。
四、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能力
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着力构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物联网”三网融合模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立了楼栋、小区、社区、辖区分层负责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和“桶长制”工作机制。成立再生资源回收个体从业者联盟,再生资源回收郎系统及手机app上线运行,第一批9处大型再生资源生活垃圾回收联盟站点挂牌。试点期间,建成废电线电缆拆解项目、废电路板综合利用项目、年拆解25万吨国内废五金技改工程、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一期工程“双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了铜陵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程提产改造,建成上峰杰夏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年处理污泥6万吨生活垃圾9万吨)、枞阳海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400吨/日)。城市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转运处置项目、餐厨垃圾改扩建(二期)工程(新增100吨/日厨余垃圾、30吨/日地沟油、10吨/日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系统)开工建设。有害垃圾运送至集中收集点由铜陵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
五、推动“无废城市”细胞工程建设
作为“无废城市”试点一项重要内容,我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广泛形成。市教体局编印了中小学生地方教材《资源与环境垃圾分类篇》及幼儿园版生活垃圾分类绘本,开展了“居家抗疫添创意、保护环境有妙招”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市生态环境局制作印发了“无废城市”宣传海报、短视频等宣传材料,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两期党政干部和企业参加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专题研讨班,联合铜陵报社、铜陵上峰水泥公司开展了上峰杰夏杯“无废城市”主题征文和logo征集活动。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经信局、普农集团分别开展了无废校园、无废医院、无废商场、无废景区、无废矿山、无废农场建设,积极探索“无废城市”细胞工程建设标准,创建”无废城市”细胞工程37个。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大幅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健全城市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体系,提升铜陵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答记者问
一问:请问郭局长,刚才听了您介绍了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我们想了解一下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四大体系、重点工程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答:制度体系试点任务共17项,其中2020年底需完成的任务共16项,已完成12项。技术体系试点任务9项,正2020年底需完成的任务共7项,已完成;市场体系试点任务共8项,2020年底需完成5项,正在开展2项,已完成3项;监管体系试点任务8项,2020年底需完成的任务共8项,已完成6项。重点工程38项,已完成26项,其中需2020年底完成的23项已完成20项,新增不在试点方案内的项目12个,完成10个,合计完成36个。
二问:请问,“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理念模式,目前我市取得了哪些地方特色?
答:聚焦“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铜工业基地”试点城市定位,通过企业主导、市场引领、政府推动,全城发动,我市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有以下地方特色:一是形成了铜、硫磷化工三大产业协同减废模式;二是以万华板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多方参与互为补充的秸秆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模式。三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生活、农业废弃物等多种固废模式。四是以普家集团为代表的“无废农场”建设模式。
三问:生活垃圾分类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工作之一,想了解一下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
答: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和全国“无废城市”建设11个试点市之一,铜陵市紧扣“群众广泛参与、健全配套体系、提升分类质量”要求,立足中小城市实际因地制宜,做到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务实推进“全链条”闭环体系建设,助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增强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目前已实现了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计达38.3%。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党政机关示范先行。铜陵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垃分办牵头抓总,实行“日督导、周调度、月通报、季讲评”,定期排名通报。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带头表率作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任务清单、党政机关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以及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在市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开展了“46城万人志愿者”活动,64640名工作人员登记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深入吹哨社区开展宣传、督导等志愿服务。
二是聚力两大阵地,推动分类习惯养成。强化宣传发动。通过拍摄垃圾分类纪实宣传片、招募生活垃圾分类形象大使、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网上答题活动等方式,营造全覆盖、分层次、多样化的宣教氛围,开展铜陵市首届“垃圾分类宣传月、实践日”活动,每年的11月确定为宣传月,11月11日为实践日,同步开展“垃圾分类我代言”活动、“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大PK、垃圾分类“五进”宣传。注重教育引导。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将垃圾分类意识纳入铜陵市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课堂、渗入家庭、带动社区。组织编写全省第一套地级市垃圾分类地方教材《资源与环境 垃圾分类篇》,前后共有17万册教材发往全市各类学校。
四是发力前中末端,统筹全程分类链条。前端精准分类,全市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1303个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亭点,全市建成区18.89万户居民家庭设施覆盖率达100%。中端规范收运,按“四分类”标准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车辆,所有车辆涂装垃圾分类标识,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专线,实行“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的分类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理,对厨余垃圾,在定时定点投放小区规划了6条收运路线和203个交投点,由特许经营企业每日定时到交投点单独收运、集中处理;对可回收物,线上依托“回收郎”APP,线下与安徽双赢集团东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资源再利用,对符合标准的可回收站点纳入回收联盟,加挂统一标识牌;对其他垃圾,依托铜陵海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线进行粉碎、分选、焚化,产生的废渣直接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对有害垃圾,在全市31个社区建有集中暂存点,积存一定量后,由专业收运企业进行统一运输、分拣贮存,最终根据危废类别交由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
五是系统协同治理,推动形成长效机制。立法是基础,相继制定出台了《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铜陵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铜陵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明确了分类标准,细化了政府部门职责。机制是保障,坚持“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和“属地管理”两大原则,压实辖区政府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行业责任。研究制定并印发了《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版)》、《铜陵市居民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导则》和《铜陵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导则》三项制度,规范了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工作要求。考核是推手,定期对全市党政机关、居民小区按“示范、合格、提醒、不合格”四个等次开展考核,并通过在市级主流媒体公布、对不合格单位和社区负责人进行约谈、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等途径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执法是关键,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自2020年10月1日起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9600余人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单473张,作出个人现场处罚决定书51份。